跳到主要內容

Wild 野孩子

 

Wild 野孩子

(by Emily Hughes)



仔細看這本繪本,文字顯得非常節制,大部分的故事都是插圖在說。一個在從小在森林裡長大、不曾跟人類接觸的小女孩,重回到人類文明的世界,一切都不對了:They do everything wrong.我完全能被插圖說服故事鋪陳的這一切,在森林中的每一幅插圖無論線條、顏色都無比的協調融合,連小女孩那一頭青苔顏色張揚的長髮都一點也不突兀,可是來到心理學家的診療室和家裡,明明有方方正正乾乾淨淨的桌椅照片報紙床...但就莫名的彆扭。這個civilize 的過程究竟是加分還是減分呢?會成功嗎?故事的最後一句話會圓滿的畫出一個句點。
這個故事讓我想到一部老電影和一本經典繪本。老電影是Nell(大地的女兒)Jodie foster茱蒂佛斯特演的,經典繪本是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野獸國。在pure nature與civilization的拉鋸下,究竟有沒有人可以找到那個最好的平衡點呢?每每看到自己教的學生,二年級在課堂中表現出的pure fun,聽到故事就開心,放了音樂就點頭擺手開始跳舞,到了四年級,課堂裡就不一樣了,會做的事多了,會聽懂的人話多了,但說故事:老師這個會考嗎?玩遊戲、唱歌也會開始敷衍老師。呵呵,看完這本繪本會想太多。

詩:
好喜歡這本書的畫法(尤其是小女孩在森林中的那段),表現出了自在、「野」的部分。中文書名「野」孩子,道出了我們大人對於某些行為的偏見。什麼是「野」?「野」,不好嗎?在我們教育之下,又不野了嗎?
(這一年我們因為種種因素,也帶著自己的小孩加入「荒野保護協會」的親子共學團,受訓時,講師對「野」字進行拆解,野=田+土+予,所以野不是不乖不聽話,而且對於這塊土地的給予,是給予而不是侵犯)
但你說的低中年級上課真的是如此,這幾年我教高年級更是,一開始會懷疑自己的教學設計是不是有問題:怎麼都帶不出他們對於生活的感知,更別說感動。
所以,有時候反而覺得自己目標是教他們回到低年級的五感狀態,有感了才能創作呀~

玫:
總之,教育真的好難,尤其是要在大環境下堅持教育的本質和初心,超級難

詩:
對這塊土地的給予,我喜歡,或至少讓這塊土地維持它原來的面貌。昨天老師說故事時也問了個問題:如果有個機會野,你想怎麼野?我想了好久,發現我答不出這個問題.....守規矩久了,奴性太強,竟不知怎麼野。

玫:
所以我們需要有共同理念的彼此,時不時互相提醒,給予支持呀!否則現在的教育現場實在太消磨人心了。

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