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
Crocodile Hungry

 

Crocodile Hungry

(by Eija Sumner & John Martz)


肚子餓了怎麼辦呢?
民以食為天,
那當然就是找吃的東西祭祭五臟廟囉!
翻翻冰箱,
上上市場,
或者乾脆直搗產地新鮮採買,
這些都是為了填飽肚子
再合理不過的嘗試,不是嗎?

只不過.....
如果做這些事情的是一隻鱷魚呢?

他會考慮嚐嚐冰箱裡的
罐頭食物、牛肉乾或雞蛋嗎?
市場裡的賣菜小販們
會跟他熱情地推銷介紹自家的產品
然後還說買菜送蔥嗎?
還是他能在農場裡
享受採摘果菜汗滴禾下土的農家趣後
飽餐一頓呢?

這本書的字不多,
卻字字有聲音,
字字有表情。
餓到生氣,
氣到想哭,
哭就哭成一座池塘,
hungry+angry變成Hangry的鱷魚,
看到「一根根棒子上插著粉紅色棉花糖」般的flamingo,
你覺得接下來會有什麼發展呢?
這個故事有個
很難預測卻又很好理解的結局!

這個故事的設定讓我想到
日本繪本大師宮西達也
在今年國際書展一場講座中
與現場聽眾的一段對話。
聽眾是個常常說故事給孩子聽的人,
曾經說過一個
好多小動物一起通力合作疊羅漢,
才好不容易拿到高高樹上一顆珍貴蘋果的故事,
故事說畢,
小朋友就舉手發問:
這些小動物裡面就有猴子了,
猴子就會爬樹呀!
根本不用疊羅漢,
為何不叫猴子爬樹上去拿就好了呀?
這位聽眾被孩子一問語塞,
不知該如何回答,
於是請教宮西達也先生,
看看如果是大師會如何應對呢?
大師的回答很有意思,
他說:
繪本中常常會用動物的形象呈現,
是因為圖畫最直接,
動物本身與牠門的特色綁定,
例如兔子很靈活動作很快很輕盈,
說話輕輕柔柔等等,
看到插圖孩子就有基本概念,
不用再多做贅述也能理解。
而這些動物並非真的就是特定動物,
我們可以把它解讀為
性格、動作、習慣、態度很像「某種動物」的人們,
所以「猴子」並不是「動物猴子」,
可以是行為乖張搗蛋「皮的像猴子」的人,
或者
身手矯健、不怕高不怕摔「靈活的像猴子」的人。

這樣說來,這故事裡的鱷魚,
應該就是肚子一餓,血糖一低,
就會暴躁情緒起伏震盪嚴重的你我囉!

留言